在组件企业纷纷签下硅料长单合同时,行业内几乎都预计到了今年硅料价格的上涨。
2020年3月,东方日升向马来西亚交付一批Titan500W高效组件用于工商业屋顶安装,并于2020年7月份成功并网。由此可见,210阵营企业将始终以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为导向,基于210硅片,创新研发灵活成熟的组件产品及配套设施,致力于为客户带来更高收益与更低成本,而对210产品的片面化解读终将不攻自破。
2月7日,全球三大逆变器企业宣布完美适配210超高功率组件的逆变器落地上市;2月20日,7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光伏跟踪支架制造商发布了完全适配210高功率组件的最新产品;相关组件配套企业均已全面生产适配210组件的产品,上下游可完美联动。伴随着双方阵营竞争态势逐渐明朗,舆论走向似乎却越来越迷。进入2021年,210产业链配套再提速猜测一:210产品安全可靠存疑,大尺寸意味着热斑、裂断等风险增加?坊间传闻210产品因为尺寸变大,相应的坏损几率也在增加。猜测三:210产品应用场景单一?目前,行业对于分布式光伏未来将占据主导地位已达成共识,210产品可灵活运用于各种分布式场景;例如东方日升Titan系列410W组件、510W组件产品,适用于多种屋面环境。
事实上,大尺寸硅片意味着电池片的排列矩阵更加优化,在面对强风、热斑、遮挡等问题时,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小。伴随着双方阵营竞争态势逐渐明朗,舆论走向似乎却越来越迷。在碳中和目标的冲击下,这种波动会持续到何时,尚无定论。
众所周知,2021年底将是2019-2020年两批平价示范项目并网的截止日期未并网的将不再享受八大支持政策,所以2021年的主力并网需求仍然集中在下半年。电池企业的无缝对接采购,使得硅片产销两旺,同时出于对多晶硅紧缺的预期,从组件、电池、硅片企业到中间商蜂拥而至抢购多晶硅料,由此形成对多晶硅料的火爆需求,使得行业误认为这是由项目建设安装需求带动的。光伏們了解到,今年一季度的项目安装需求基本以2020年顺延项目为主,再加上部分的分布式与户用共同组成了Q1的国内需求,新开工的大项目几乎没有。没有人预料到,在国内市场下游需求淡季的一季度,多晶硅价格却直奔130元/kg而去,上下游博弈拉扯致行业内卷严重,光伏行业走向平价面临的压力异常沉重。
从春节至今造成的海量库存也在持续堆积,都在赌,赌行业抢装630会带来转机,4月份可能会是一个分水岭,如果下游需求还不见起色,电池企业也会扛不住压力进行减产,届时就会把终端的需求真真切切的反映到最上游,某资深行业人士透露,某电池企业甚至已经降低标准生产。据统计,目前市场上超过80%的多晶硅料以长单的形式被锁定,在当前的供需状态下,长单在成交价格上完全被以居间商为主的高价散单锚定,多晶硅料采购价格水涨船高,买方愈发被动。
在此之前,还有小部分2020年竞价项目有抢装630的需求,预估规模约为4-5GW。但实际上,来自于下游的需求传导在电池端卡壳,同样的,最大的成本与库存压力也压在了电池企业身上。电池端成本价格与出货的传导滞后,是给上游造成需求旺盛假象的根本所在。但在当前的成本走势面前,组件报价甚至比年前高出了3-4毛/瓦,投资商是否抢装以及组件企业能否供货已经成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面对产业链当前的窘境,有多晶硅企业相关人士认为,在2020年Q3之前,多晶硅价格一泻千里,不少硅料厂家亏损生产,或者直接关停产线,给多晶硅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产能伤害,之后的涨价也是在情理之中。但出于非硅成本等考虑,尽管硅片采购成本高启,电池企业仍旧满产运行。从目前头部组件企业不断加码电池产能以及专业电池厂持续扩产的节奏来看,电池厂将成为今年产业链中最为艰难的一环,上下游的成本压力均集中于此。据了解,春节假期至今,TOP 5的电池企业基本都处于满产状态。
但更多的声音认为,如果要抢装630,当前的时间节点已经敲定供货商。对于投资商来说,大部分新项目并不急于当前启动,对于产业链的涨价势头,更多的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有央企相关负责人表态,组件价格实在太高,可以转去做风电,都一样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
有知情人士透露,按照目前的成交价格,电池企业均维持在盈亏线上,甚至是亏损生产。不仅是地面电站,光伏們了解到,3月以来部分以户用和小型工商业为主的安装商也暂停了组件采购进度。
假设下游项目需求启动再延期2个月,预计大部分的电池企业将难以承受库存压力,从而暂停硅片采购,将下游的真实压力向上传导,其实现在已经有电池企业在亏本生产了,166电池的生产成本基本都能达到0.85元/瓦左右了,上述资深人士介绍道。平价首年,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却朝着一个愈发不可控的方向疯狂奔去。事实上,有组件企业反馈,已经有少部分业主愿意接受高价产品来抢装630。但在市场已经形成硅料短缺的普遍预期之下,价格的走向完全掌握在卖方手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已进入平价,但光伏行业仍未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但也有行业人士呼吁,保持合理或者稍高一点的利润即可,一方面当前多晶硅的超额利润,给中下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不利于当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超高利润也势必会吸引更多企业入局扩产,硅片与玻璃便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如果630抢装小高潮如期到来,那么会给当前巨大的电池库存带来一定的释放渠道,硅料价格很难降到预期,再加上下半年仍为国内的抢装高潮,硅料价格几乎很难降回预期中的常规水平。为应对上游的一系列涨价态势,几家一线组件企业3月份已经通过减产等方式应对当前的窘境。
Q2将成全年价格走势关键时期价格走势至今,单纯从供、需两方来推演价格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多晶硅料端的价格走势已经被市场情绪所主导,而破局的唯一出口在下游项目的推进速度。在上游持续涨价之后,3月10日,遂溪县粤水电官田水库50MW光伏项目组件采购开标,530W以上单晶双玻组件最高投标报价1.854元/W,均价1.768元/W,刷新了近一年以来的最高报价纪录。
硅料紧平衡、组件涨不动、电池亏损产尽管数家机构曾明确表态,2021年多晶硅料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而不是供不应求。近一个月时间,多晶硅价格屡破新高,根据硅业分会价格跟踪,上周散单成交价格直逼130元/kg,有资本市场人士戏称,多晶硅价格梦回2013年
从能源品种看,燃煤发电和供热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的44%,煤炭终端燃烧排放占35%,石油、天然气排放分别占15%、6%。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与传统能源相比,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不稳定,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等特性,如果配置智慧型储能设备,形成发、储、用一体化的清洁供电系统,可帮助可再生能源平滑出力,削峰填谷改善电力质量。华为副总裁、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总裁周桃园表示,光储一体化发展将加速碳中和。目前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项目约有三分之二已实现平价上网,预计到2021年将全部实现平价上网。
张天任建议,集中攻克制约储能技术应用与发展的规模、效率、成本、寿命、安全性等方面的瓶颈技术问题,形成系统、完整的技术布局,形成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与可再生能源、储能领域融合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技术成熟度决定了碳中和进程的快慢。
在未来,光伏平价将走向光储平价,传统储能必然走向智能储能。据统计,2019年以来,新能源平均发电成本已低于燃气发电成本,但总体水平较煤发电仍高出16%。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说,发展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是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之一。光伏度电成本已接近燃煤电价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约98亿吨,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比重的87%。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接替传统能源的非化石无碳、可再生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新材料储能等。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消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也提出了与储能相关的建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说,这对储能产业来讲是历史性机遇,即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
邹才能说,随着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产业处于突破期,逐渐进入黄金发展期。3月17日,华为发布了智能光伏未来十大趋势,提出面向2025年,光伏发展的全面数字化、AI增效、虚拟电站、综合智慧能源等发展趋势。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作为全球光伏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我国在光伏发电方面更具成本优势。龙阳路基地光伏发电项目于2019年底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约340万度,可供8节编组的一辆2号线列车跑20万公里,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200吨、减排二氧化碳3390吨。
技术创新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重要手段,我国部分龙头企业已经把5G、AI、云等新技术与光伏进行深度融合。比如上海龙阳路基地光伏发电项目通过采用华为光伏逆变器,将通信信息技术与光伏相融合,相比传统解决方案,发电量提升2%以上、运维效率提升50%以上,总体度电成本可降低6%。